close

白雪公主殺人事件 

電影的開始就是屍體的陳屍處,命案勾起了讀者的關注與好奇,因為我們都會問:「兇手是誰?」

吸引我的不是推理的懸疑感,而是片中呈現赤裸地呈現了何謂事實?誰創造了事實?誰又真得理解了誰?

片中呈現了當此命案的主角仍是嫌疑人且失去音訊時,媒體開始挖掘主角的過去,訪問了同學、家人、鄰居,鄰居與同學陳述的故事都指向主角是黑暗的,父親愧疚地倒歉,母親支唔地說著不相信主角會犯案,但製作人運用剪接的方式,刪去反例,留下了與黑暗有關的事件、也透過旁白補上了的缺漏,串成了一個自小就讓人害怕的殺人兇手故事。當主角在飯店中穿著邋遢,臉色蒼白地看見電視上的報導時,措愕地掉著淚,說出了經典台詞「我都不認識我了」,但她安靜了一會後決定拿起了紙筆寫下自己的故事,從主角的書寫中讀者重看了一樣的故事,但次此多了主角的補充,也看見了主角的善意與溫暖。當她寫完故事決定自盡時,聽見電視傳來找到警察抓到行兇者的訊息。電視台開始倒歉、網友開始有同情、支持主角的聲音。最後製作人在路上巧遇了主角卻未認出主角,這個諷剌的橋段為本片畫上的句點。

 

這部片探討了社會的現象,而我認為也說明了諮商中後現代的觀點和提醒,提醒治療者得自問「我所知的故事是被我剪接的,還是聽見了當事人為自己發聲的故事。當治療者手中的握的是偏見、理論架構與專業驕傲的剪刀,是否就像製作人一樣剪接了當事人的故事,創造了自己深信不疑的故事,是否也會像片中的製作人一般對當事人一無所知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洪詩婷諮商心理師 的頭像
    洪詩婷諮商心理師

    洪詩婷諮商心理師的部落格

    洪詩婷諮商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